蘇繡長卷《富春山居圖》

• 發表於 2011年08月號

 

616,姚建萍(右)在向來賓介紹作品使用的繡法。
 
 資料來源: 國立故宮博物院

目前正展於台北故宮博物院,〈富春山居圖〉是元代四大畫家之一黃公望(1269-1354)晚年的精心傑作,也是中國繪畫史上曠世名蹟,展覽日期自2011年6月2日至2011年9月5日。前一段〈剩山圖〉橫51.4公分,今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重要收藏;後一段六紙,橫636.9公分,於清高宗乾隆十一年(1746)入藏內府,今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級畫作。三百六十餘年間,兩段原蹟不曾在同一地展出,本次特展商得浙江省博物館同意出借〈剩山圖〉來台,兩卷瑰寶得以合併展出,重現〈富春山居圖〉的原貌,觀眾可以藉此對此幅傑作有完整的認識。 

 
資料來源:揚子晚報
 月16日,由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、黃浦區文化局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、蘇州姚建萍刺繡藝術館主辦的全國文聯委員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(蘇繡)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領銜創作的大型蘇繡作品《富春山居圖》合璧卷首發式暨姚建萍刺繡藝術展將在上海美術館舉行。姚建萍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,期待這幅寄託兩岸人民深切期望的作品,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發揮作用,為兩岸文化交流盡綿薄之力。

    本次展覽是在姚建萍及其團隊創作20年所積累大量作品中精心挑選出80幅蘇繡精品的基礎上舉行的,大型蘇繡《富春山居圖》合璧卷為繡制完成後的第一次展出。3月14日,溫家寶總理在答台灣《聯合報》記者提問時,提及希望把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分藏于兩岸的經典大作《富春山居圖》合為一體。於是姚建萍決心以絲絲入扣、柔韌綿長的彩線,引領創作團隊深情再現650多年前《富春山居圖》的輝煌。用蘇繡再現這幅傳世巨作。為此,姚建萍團隊放下了其他訂單,耗時一年,完成了這幅蘇繡巨制。

首用細亂針法繡制古山水畫

    主創團隊先後三次重走富春江,收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。跨越650年與原作者進行“心靈溝通”,把從陸路、水路不同視覺看到的美景,運用散點透視勾畫出奇妙的境界。

    為恰如其分地表達出黃公望的披麻皴畫法,姚建萍首創細亂針法來繡制古山水畫,多種針法融合在一起進行靈活多變的有機組合。絲理走勢方法在倣繡古山水畫上也是首次,這樣的絲理效果正好表現了這幅黃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圖》古樸簡約和韻味十足的效果。在配色上,這次雖然表面看上去是單色線,強調古樸是主色調,但在繡制過程中卻選配了上百種顏色,以豐富的配色繡出層次感。原作中富春江兩岸數十座山、數百棵樹,墨分五色,一山一形態,一樹一神采。姚建萍運用姚氏針法豐富的表現力,巧妙處理墨色的疏密濃淡,繡出了山形樹姿的各種紋理。

姚建萍告訴記者,在繡制中也遇到很多技術障礙。由於絲線的光彩很亮,導致作品繡成後會大面積反光,這就破壞了原作的古樸風格。姚建萍團隊經過反復摸索和無數次的試驗,首次創造出新型的“壓光繡”,終於克服了反光的難題,再現作品的古樸風貌。

 

 

 

Copyright (c) 2012 Delight-art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