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繡是我國古代民間工藝的燦爛明珠,相傳古吳越帶有截短頭髮,身繪花紋,以避蛟龍之害的風俗。《左傳》雲:“仲雍嗣之,斷發文身,裸以為飾。”後其孫根據文身的圖案,在衣服上行針穿刺,繡成五色彩繽紛的圖案衣服。經仲雍宣導,這種服飾取代了文身,最初的蘇繡也就這樣產生了。
|
宋時,蘇州已成為著名的絲綢之鄉,機房鱗次,夫絡妻織,刺繡盛行。朝廷在這裏設立了“繡莊”,城內有“繡線巷”、“滾繡坊”、“繡衣坊”、“繡花弄”等坊巷。刺繡也逐漸從日用品發展為觀賞品。明代的蘇州,又為我國絲織業的中心。清代的蘇繡,可以說達到了全盛時期,它已成為繡壇盟主,皇室使用的繡品幾乎都出於蘇州。清代的蘇州有“繡市”之譽,蘇繡產品以陳設性裝飾品及室內裝飾用品為主,特點是劈絲勻細,用色秀麗雅潔,針法豐富,針腳平齊。山水能分遠近之趣,樓閣能得深邃之體,人物能具瞻眺之情,花鳥能極綽約親昵之態。”蘇繡的色彩和針法都要求很高,一幅畫稿需要的色彩變化萬千,藝人從長期實踐中創造了“劈絲拼色”的技法,不但有豐富的色彩,而且表現出不同形象的質感、神態和內在結構。因此,儘管畫稿大都出於畫家,但一經刺繡藝人的再創作,往往能收到“為畫所不及”的藝術效果。
|
我國刺繡素有“南繡”與“北繡”之分,美術界又把兩者的藝術風格稱為“南秀北壯”。南繡柔麗優美,設色和順,繡線劈絨纖細。被譽為四大名繡之首的蘇繡,其發展和蘇州的自然條件及文化淵源有密切關係,其興衰和國家興衰相始終的。新中國成立以來,蘇繡藝術繼承和發揚了其優良傳統,技藝針法發展到40多種,並把歷史上尖端繡種“雙面繡”、“亂針繡”、“髮繡”,推進到新的階段。 在蘇繡藝術中,雙面繡是它皇冠上的一顆明珠,集中體現了蘇繡的技藝水準。雙面繡雖早在北宋初期已出現,但在歷史上只是鳳毛麟角,尤其是雙面繡欣賞品。目前能見到最早的雙面繡欣賞品,只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兩幅雙面繡仕女屏。其中一幅為兩仕女相隨而行,圖左有一株桃樹,樹上懸掛成熟的桃子三五枚,天空飄著兩朵圖案形的雲紋與兩隻飛翔的仙鶴,寓以“福壽雙全”的含意。繡面平展,雙面圖案、針法、色彩相同。
|
所謂雙面繡,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,在同一繡制過程中,繡出正反兩面圖像,輪廓完全一樣,圖案同樣精美,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。
如今的雙面繡已發展為雙面異色、異形、異針的“三異繡”,把雙異繡技術發展到神奇莫測的境界。繡制“雙面異色繡”和“雙面三異繡”,技藝的難度就更高了,除了雙面繡的一般要求外,還要照顧到雙面針腳、絲縷,做到兩面色彩互不影響,針跡點滴不露,使兩面異色分明,天衣無縫。吳縣蘇繡藝人製作有酷似雕塑的雙面異色的立體繡,其代表作《雲龍騰飛》,用含金和銀的金線、銀線與真絲花線,一面繡成騰飛的金龍,另一面則為銀龍。蒸騰的雲霞,閃閃的群星,火紅的寶珠,都突兀在繡面上。既是繡品,又似雕塑,令人讚歎不已。
|
雙面繡~歲歲平安 (圓喜藝術中心珍藏)
|
亂針繡是30年代初著名蘇繡藝人楊京玉首創。她把傳統刺繡“排比其針,密接其線”的方法創造成以長短參差的直斜、橫斜線條交叉,分層攙色的技藝,繡出人物、風景、靜物、動物。亂針的出現,是對我國幾千年傳統刺繡的重大突破,是將西洋繪畫與中國刺繡融為一體的創舉,開闢了向更高美術層次邁進的廣闊前景。藝人楊景玉的弟子陳亞先繼承先師的風格,她創作的人像亂針繡《幸福老人》,形象鮮明突出,神情愉快,有較強的感染力,人物臉部縱橫的皺紋,鬆弛的皮膚,蓬鬆的銀髮,尤其是飄逸的鬍鬚是整體作品的神來之筆。
|
蘇繡作品成功開發“亂針繡”後,已不再是清一色的“阿貓”、“阿狗”,它已繡出絢麗多姿的錦繡天地。美國著名攝影家羅伯特•柯秋慕在他的作品《雪松》被繡成蘇繡後,如癡如醉地細細品味,完全折服於東方藝術的精美神奇。
|
總之,蘇州刺繡是藝術家們純真的藝術情操和聰明才智的結晶,它縮千里於尺幅,繡萬趣於指下,以少勝多,以虛代實,繡針雖小,絲縷傳情,這正是蘇繡藝術的魅力所在。
|
資料來源:中國刺繡網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