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次參展的《富春山居圖》是兩岸的公開首展。它利用蘇繡這種傳統技藝,以針作畫,按1:1的比例將兩段殘卷合為一體,繡制耗時兩年,整幅作品呈現出細膩靈動的繡韻美感。
《富春山居圖》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,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,畫作秀潤樸雅,堪稱「中國十大傳世名畫」之一。
此畫的後段《無用師卷》,典藏于台灣故宮博物院,前段則收于浙江省博物館,名《剩山圖》。2011年6月,兩段分藏于海峽兩岸的《富春山居圖》真跡在台灣合壁展出。
這幅蘇繡《富春山居圖》的主要創作者之一——蘇繡大師沈壽第三代傳人、高級工藝師張建,談及當時創作《富春山居圖》遇到的最大難題便是顏色。
因為原作為水墨畫,如何再現「墨分五色」的藝術效果,如何描繪江水的波紋、松林的細枝、峰巒的浩渺等畫境是難點。
張建説,這幅《富春山居圖》「卷幅長,要以幾路線(指繡線)為主,幾路線為輔,由淺入深,比如樹枝、樹葉,近山、遠山,近景、遠景,要處理好近與遠、虛與實的關係」。因原畫作卷幅較長,倣繡難度較大,所以蘇繡的《富春山居圖》只再現了原畫作的三份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