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佳尼士紡織公司創辦人王益利,一生以布為職志,退而不休玩夜光刺繡。
「刺繡,在台灣已無法再做了,價格跟中國、越南、寮國差了一半以上,會刺繡的員工,眼睛也都花了。」佳尼士紡織廠創辦人王益利走過紡織業50年,現在每年營收不到過往1/10。
這一波產業寒顫,已冷了10年。「特別是SARS過後,歐美客人不敢到亞洲來,台灣紡織業陷空窗,朋友死的死、走的走,許多工廠紛紛停工,紡紗還行、織布完全不行。」王益利看著200坪大廠房、訴說昔日榮景。
榮景不再兼開餐廳
18歲創業,在國賓飯店後方1個6坪小房間起家,左一為王益利。
「以前迪化街布行走路都擠不進去,我在當業務時,為了讓布頭能見度高,每天跑3趟布行幫老闆整理布,順便把自家布往上放一點……」轉眼竟榮景不再,幾年前他還一度兼開義大利餐廳,讓員工有事做。
18歲就自己創業當老闆的他,過去擅長泥土變黃金,許多布商同業拿著跳紗、瑕疵布找上他,他就是有能耐把原本只能秤斤、不能論碼的D檔布變身,靠得就是:鉤花、打洞、刺繡等方法,美化它。
王益利個性喜歡想方法解決問題,是歷來國內外發明展常勝軍,同時研發無線刺繡、鉤花、印染等專利,早年還曾幫王永慶、吳火獅等大老闆解決廠房機器問題。
看著產業沒落,他大可收山收租過日,他自嘲︰「我就是想不開。」不過正因如此,在夕陽產業中尋得刺繡趣。
打發時間作品激增
工廠內展示刺繡作品,呈現夜光效果。
「我把每天來工廠當『巡田水』(台語:看管田地)。」68歲的王益利說:「周末也都會來工廠,太太無聊打發時間,就拿出車子、找圖案,繡起一幅幅圖畫來。」早在31年前公司引進電腦化機器,人工刺繡漸進淘汰,「我的機器也從20多台賣到剩3台。」
原負責財務、行政等工作的吳惠珠,過去沒時間與機會動手刺繡,用著老舊平車,繡出一幅幅圖案時,王益利不僅訝異、也鼓勵她:「如果繡出100幅,就幫你辦展覽。」性急的吳惠珠本來不覺自己有辦法玩刺繡,沒想到愈玩愈有興味。
於是夫唱婦隨,看到四川熊貓報導、就把報紙圖案剪下來參考,刺出1隻隻熊貓,「剛開始我還負責畫圖、刻版、轉印,太太負責車繡,後來愈繡愈多……」他建議加入具夜光效果繡線,讓作品在黑暗中發出微光。
夫妻創作四處聯展
「以前賣牛仔布讓我賺過很多錢。」王益利創作不少以牛仔丹寧布、拔染留白作品,像是為過去的風光寫下記錄。吳惠珠則擅長人物、動物類作品,像是為中年迸發的興趣開啟創意。夫妻倆刺繡聯展去年開始在石碇、新店、樹林等地展出。
「作品沒有要賣,只希望留些什麼給後代子孫。」說著說著,他說:「這種夜光專利,也可運用在窗簾,具療癒效果……」看來走過紡織業50年,他從沒忘情紡織。
資料來源:蘋果日報 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appledaily/article/finance/20140209/35628657/
採訪╱潘怡靜 攝影╱董孟航
(若有侵權請告知,將立即撤下此資訊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