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繡藝人施海霞展示剛完工的《牧馬圖》蘇繡作品
騎白馬的牧馬人,正牽著一匹黑色駿馬並轡而來,昨天,蘇繡藝人施海霞歷時近一年剛剛完工的《牧馬圖》用繡針絲線傳神地再現了唐代名畫《牧馬圖》的悠遠意境。
唐代畫馬大家韓幹的《牧馬圖》目前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。施海霞的這幅刺繡以《牧馬人》為藍本,長41.5釐米,寬34釐米,畫面上黑白兩匹駿馬體態雄壯,一虯髯大漢手執韁繩,身姿矯健,神態逼真,畫卷上還有宋徽宗趙佶的“韓幹真跡丁亥御筆”題字,以及歷代10餘枚收藏印章,古樸典雅中盡顯蘇繡傳統藝術“齊平光勻和順”的魅力。
《牧馬人》全部採取蘇繡中的傳統細針繡法完成。據介紹,今年35歲的施海霞是科班出身,進工藝美校後專攻蘇繡,10年前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、蘇繡大師李娥瑛為師,先後完成多件古代名畫刺繡作品。然而要以針為筆,將畫馬大家韓幹筆下的駿馬、書法大家宋徽宗的瘦金體等名家名作,通過蘇繡傳神再現,施海霞面臨新的挑戰。
《牧馬圖》線條纖細遒勁,結構嚴謹,用筆沉著。為逼真再現名家名作神采,施海霞從去年下半年動工,採用黑、紅、棕色等多套色系絲線精心繡制。“一條馬尾巴就足足繡了一個星期”,施海霞光黑色絲線就從深到淺用了五六種色彩,一層層施針,馬尾巴上成千上百根鬃毛,最細處是用一根絲線分成六十四份後繡上去的,栩栩如生地再現“一條馬尾巴”質感。畫作中黑馬配上花紋錦鞍,花紋若隱若現,為達到原作效果,施海霞用絲線一絲絲復原。
“開相是關鍵”,要在一個大拇指蓋大小的臉上,用絲線“畫”出虯髯大漢的神態,是標準的精細活。牧馬人的滿臉絡腮胡,施海霞採用了4種深淺不一的絲線,最粗的鬍子採用三十二分之一絲線“做”成,最細的只有六十四分之一。一粒芝麻般大小的眼睛,施海霞用黑、灰等色系絲線,生動表現出人物眼神,還“畫”出淡淡的雙眼皮。
為表現宋徽宗書法作品的神韻,施海霞將每根絲線分成十六分之一、四十八分之一、六十四分之一3種規格,墨蹟濃處排針密,枯筆處排針疏,墨蹟淋漓,筆韻流動。10餘枚印章由於年代久遠,顏色有深有淺,有的只剩大半枚,為原汁原味再現名畫歲月滄桑,施海霞一枚枚印章分類,精心研究“落針”,完美表現出歷代收藏印章的古樸韻味。
資料來源:蘇州日報 http://www.subaonet.com/cul/2015/1013/1558843.shtml
採訪╱攝影: 杭興微
(若有侵權請告知,將立即撤下此資訊)
|